在传统认知中,学术氛围深厚的高校与充满烟火气的社区仿佛是两条平行线。然而,在合肥市包河区包公街道军区社区,这种认知正在被打破。近年来,军区社区“侨胞之家”与合肥工业大学侨联携手共建,探索出一条从“象牙塔”延伸到“邻里家”的共赢之路,为新时代基层侨联工作注入了蓬勃活力。2023年,安徽省侨联授予合肥工业大学“侨胞之家”单位。2025年,军区社区“侨胞之家”荣获省“星级侨胞之家”称号。
一、创新协作机制,实现精准对接
针对高校资源丰富和社区需求多元化的情况,社区主动上门对接协商,与合工大侨联创新建立“校社为侨服务联盟”,建立起“三个一”合作机制。“一个群”:双方建立联络机制,社区侨胞之家负责人加入高校侨胞之家微信群,实现信息实时互通;“一个清单”:社区定期摸排辖区内侨胞侨眷、留学归国人员情况,梳理出需求清单,建立分类服务台账;“一个平台”:依托社区活动场所和高校教学资源,打造“侨界服务站”和“社会实践基地”等服务平台。有效的合作平台促成机械电子工程系教授为楼宇企业开展绿色转型培训、土木学院学生深入社区为侨眷家庭子女开设科普讲堂等精准服务项目。

合工大附中学生深入社区开设科普讲堂
二、完善服务模式,深化情感链接
凝聚侨心,既需要专业服务,更需要情感维系和文化认同。军区社区“侨胞之家”与合肥工业大学侨联精心策划“我们的节日”“侨胞回家过节”等系列品牌活动。中秋佳节,侨胞侨眷、海归教师与大学生齐聚社区,共同制作花篮,共话团圆;端午时节,大家聆听侨界前辈讲述合肥历史,体验传统民俗;逢年过节,社区“侨胞之家”联合高校侨联走访慰问老归侨侨眷,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归侨侨眷身边,让海外亲人安心、放心。同时,社区创新组建“微光耆老志愿服务队”,组织辖区志愿者与空巢侨眷结对,提供健康监测、代购物品、读书读报等贴心服务,在邻里守望中传递温情,构建互助型社区文化。这些活动不仅活跃了归侨侨眷的文化精神生活,更构筑了情感交融的“共同体”,进一步系牢乡情纽带。

微光耆老志愿服务队成立
三、促进双向赋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共建工作的生命力在于实现互利共赢。对高校而言,社区成为重要的实践育人基地。侨胞侨眷家庭学生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和活动,深化了对国情的认知,提升了社会实践能力,厚植了家国情怀。对社区而言,高校资源成为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重要支撑,社区积极争取校地双方进行活动联办,开展行业论坛、专题讲课等活动。2025年7月在工大智谷举办“一‘斛’百应 益企同行”优化营商环境交流会,邀请工大教授、侨企创业代表与政府部门共同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有效增强了企业的归属感和发展信心。

优化营商交流会
从“象牙塔”到“邻里家”,这条共建之路不仅是资源的对接,更是情感的融合。当学术智慧与社区实践相遇,当家国情怀与邻里温情交汇,必将焕发出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磅礴力量,绘就侨务工作新画卷。
(转载自合肥市委统战部官方微信公众号“合肥统战”)